close

 第一幕    開場白

 

早上三點半起床,驅車前往七堵火車站,等待前往未知的體驗。誰說黑夜就一定是安靜的?只有我一個人的七堵月台,四面八方湧出的聲音,包圍著我。手扶梯的運作聲、微小的蟲鳴、涼涼的空氣、顯示著時間及車次的看板、在在都提醒著我,黑夜,仍壟罩著大地。四點四十五分,準時離開七堵,往斗六移動著。昏睡中,感覺到身旁的座位來來去去了換了好多人,好不容易清醒了,斗六,也快到了。在火車站搭上陳組長的車前往目的地,一進教室,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到齊了呢。第一堂精采的課程,是由黃逢時老師來開場。

 

說實話,在我踏進這個教室之前,對布袋戲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學那段時間。長年居住在雲林祖父因為祖母的過世而北遷至基隆。對於那古老又龐大的三合院,我一直有著莫名的懷念。一直都是放假才陪著外公外婆回雲林的我,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祖父祖母是外婆的養父母,當時理所當然的作法,在我開始進入學校之後卻有著許多的不解。儘管如此,小小的我在三合院裡頭感受到的疼愛並沒有減少一分一毫,每每回到外婆長大的三合院,街頭巷尾來的叔伯姨嬸總是忙著帶我到處遊玩,吃的玩的喝的穿的,我從沒少過。也因此,當祖父不得不離開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三合院來到位於基隆的外公外婆家時,深受祖父祖母照顧過的我,當然也義不容辭的當起陪客。

 

話雖如此,其實我的工作很簡單,每天放學後,直接到外婆家報到,陪著祖父用午餐、說說話跟看電視就行了。外婆家那時候還沒有改建,二樓是很大的聚會空間,一台電視機就擺在一樓樓梯上來直走再右轉的那面牆壁前面,還沒有購入沙發的外公外婆,有著讓我十分羨慕的竹製躺椅。或許是我還不懂生離死別之苦,停留在三合院東翼的廂房中的那尊棺木,從不曾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悲傷,唯獨讓我感到沉重的,是北上後寡言的祖父總默默的扒著飯,兩眼無神的靠在躺椅上,任由電視機中的布袋戲在他眼前上演一集又一集的戲碼。

 

坐在祖父身旁的我,陪著他看著一集又一集的布袋戲,史豔文、哈妹兩齒、藏鏡人、黑白郎君……這些戲偶,在我剛萌芽的記憶中刻劃下深深的印記。無憂的我總是問著祖父今天開不開心,說著我在學校的種種,但是已經在祖父生命中留有數十年回憶的已逝祖母,並不是小小的我的童語就能輕易取代的。沒多久,祖父也跟著祖母走了,每天必陪祖父觀看的布袋戲,也隨之塵封了。再大一點才懂,是悲傷帶走了祖父,失去了生活重心跟心靈依靠的祖父,當然也漸漸的失去生活的動力,日漸憔悴之下,離開了我們。為什麼突然想起這些?黃老師課堂上放映的影片,活生生的讓我想起這段我極少跟人提起的事。

 

影片中介紹的是黃老師的父親,黃海岱師傅,一手打造五洲園《台北、台中、台南、新竹、高雄為日據時代的五洲,由此命名之》的傳奇人物。關於黃海岱師傅的生前傳記,在此不多贅言。看完影片,感動在那樣一個唸書不發達的年代,黃海岱師傅居然能這樣一步步的把布袋戲的文化給傳承下來,而他的後人也把野台戲棚進化到現今的霹靂布袋戲,這樣的成就,並不只侷限在終生,而是永續。

 

隨著影片結束,黃逢時老師順口來了段布袋戲的開場白。

 

有緣來到貴寶地

為飽一家方賣藝

生旦淨丑演兼唱

末來請賞不用濟

 

若用中文來唱唸這段開場白,其實不太能夠感覺到它的固中滋味,反而用台語來唱唸的時候,那種走跳江湖的味道滿溢著,透過黃老師的解說,我重新認識這門傳統現代兼具的掌中藝術。

 

午後,我們驅車來到霹靂布袋戲的多媒體中心,裡頭的展示品真的每件都讓我這個門外漢動心,不單單是因為這些戲偶的衣裳都夢幻到不行,卡漫版的更是讓我想掏出荷包買下帶回家。隨後去的片廠,更是神奇的不得了。先過音後,才進片廠進行畫面的拍攝。現場除了導演之外,還有攝影師跟掌中戲的師父,看著他們靈活巧妙的把手中的戲偶照著語意跟所需要的氣勢操作著,每尊戲偶衣袂飄飄、似假還真的動作著。每一幕都是隨拍隨剪,每個動作導演都要求盡善盡美,站在片廠看著師父們與道具佈景無暇的搭配,就是為了把最好的給廣大的霹靂迷們,真的是莫名的感動。誰能想到在一大片田中間的片廠,竟滋養著一大群的布袋戲迷,並創作出精采絕倫的戲劇呢。

 

晚上,享用了有名的鴨肉麵線,接著我們一群人浩浩蕩蕩的造訪斗六夜市。偌大的夜市,一排一排仔細的走也得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有很多北部不曾見到的東西,很是稀奇。

這夜,就在夜市巡禮中,輕鬆的結束了。

 

 

 

第二幕    戲中戲

 

 

經過簡單的文化洗禮之後,這天我們開始學習掌中技巧。這堂掌中技巧的課程是由黃世志老師來帶領。老師先是搭起戲棚,讓我們更能進入狀況,接著把箱內的戲偶拿出,一一介紹給我們認識。也許是因為可以近距離跟戲偶接觸,大家的眼睛都亮了起來。在掌戲偶之前,老師慎重的把角色介紹一遍。

 

(male role):文生、武生、素面扮相、未勾畫臉譜的男性。

(female role):苦旦、花旦、正旦、老旦、女性皆屬但角。

(painted face role):花面、臉上有勾畫臉譜的男性。

(miscellaneous role):公末、頂手公末、下手公末、年邁的男性。

(miscellaneous role):詼諧、逗趣、滑稽的角色。

(miscellaneous role):雜役、大頭等造型奇特,難以歸類者。

 

老師另外還介紹了戲箱。十八世紀中葉後,布袋戲在台灣僅能做到吸收閩南布袋戲的藝術形式。這段時期的發展稱為『籠底戲時期』,意思是說台灣布袋戲是在戲箱裡頭,台灣話亦是『籠底』。一邊介紹角色,老師也一邊把各個角色說話的不同之處分門別類的解說著。再來就是練習操作戲偶,老師細心的教導我們如何拿戲偶,並把戲偶走路、搖頭、跑步、轉身、跳躍、翻身……等動作教授給我們。只見每個人都很認真的練習著老師講的每個動作。

 

下午的課程,則是開始撰寫布袋戲劇本。幾番討論之下,我們這組決定演出西遊記前傳。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唐三藏跟孫悟空在還沒有變成師徒關係之前,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唐三藏到了適婚的年齡,卻苦無對象,好友孫悟空給了唐三藏拋繡球娶親的建議,欣然接受的唐三藏廣發告示,卻沒想到繡球給阿美姐接到了,成親之後,兩人上火炎山度蜜月,沒想到牛魔王劫走了阿美姐,孫悟空前去搭救,反而讓阿美姐決定以身相許,唐三藏知道消息後,萬念俱灰,毅然出家。這才造就了家喻戶曉的西遊記。

 

分工寫完劇本後,開始分配角色跟練習台詞,準備課程結束前的粉墨登場。幾番練習下來,入夜了,早上老師搭好的戲棚沒有拆走,順勢我們借著練習了起來。台詞不溜、戲棚不熟、各組都鬧出了許多有趣的插曲,爲這難得的體驗點綴出更多回憶。

 

 

第三幕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回顧這兩天的體驗,昨夜睡前突然冒出這麼個怪怪的念頭:『人生,真的很像一場戲!』連帶的,也讓我想起人生就是戲這首歌。這首歌真的很貼切。而我心中冒出的想法是:《若我們可以寫出扣人心弦的掌中戲劇本,把戲偶的故事演的活靈活現,那我們人,是否更應該對自己的人生劇本負責呢?》

 

這天,因為火車班次的關係,我聽完廖俊龍老師所帶來的音樂賞析課程,便拎著包包先行離去了。最大的收穫是,原來史艷文大俠的專用音樂是來自於『出埃及記』這首樂曲。因為它有那種大俠的文儒氣勢,儘管是西洋音樂,卻巧妙的融合進東方的布袋戲中,可見,每種文化都有它可以相互融合的點,只要抓到如何結合,就能激盪出新的火花。

 

 

第四幕    餘韻

 

回家後,一直掛念著在多媒體展示中心櫥櫃中第一眼看到,就莫名的喜歡上的那有點邪氣但是又可愛的令人愛不釋手的卡漫版紫宮太一手機吊飾展示品。不過,到處詢問的結果有些小小失望。或許,些許的小遺憾,才會讓我把它一直放在心上吧……

 

原文寫於2008年8月,雲林 

arrow
arrow

    樂樂 i 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